7月2号晚上8点,北京文艺广播“演艺群英会”栏目的直播间里,童书作者、译者糖朵朵(本名唐子涵)带着自己创作的3本科学家传记绘本,跟主持人高磊进行了一场正能量满满又不失趣味的对话,分享“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的创作感悟以及科学家的人生故事。
主持人高磊(以下简称高):前几天我们看到习主席给很多行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颁发“七一勋章”,我感觉这两年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引导和努力,希望孩子们的偶像是科学家,是在各行各业兢兢业业工作的人。
今天,我就要为大家推荐一套书,名字叫做“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讲述的是为我们国家做出过图书贡献的科学家的故事。这套书目前一共出版了两辑,每辑讲述了8位科学家的故事,而我们也邀请到了这套书的主要作者之一,同时也是资深媒体人、童书作者、译者糖朵朵,唐子涵老师。
我们就先请唐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这套书的情况吧。
唐子涵(以下简称唐):这套“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是来自“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这个科学家采集工程到目前为止其实已经开展10年了,共才采集了500多位中国科学家,那么“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的项目就是由中国科协牵头策划出版的。这也是中国首套如此高品质的、讲述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故事的原创人物传记绘本丛书。
其中第一辑出版于2019年,也就是2年前,一经出版就获奖无数,说到这里我就特别自豪,我们来看看都获了什么奖哈,太多了,我给大家挑着念一念:
获得中宣部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入选“第九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书香童年·年度优秀童书50本推荐书单”
入选2020年全国妇联主办的全国家庭亲子阅读推荐书目200种(小学/中学年龄段)
入选“亲近母语”中国小学生分级阅读书目(2020年版)三年级推荐书目
入选2020年 第七届“中国童书榜”百佳童书
……
其中这个奖是特别重量级的,就是获得第六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图书类金奖;
另外《中国的“居里夫人”——何泽慧的故事》,这是我创作的,入选金华市2021年第12届“温暖的旅程”未成年人亲子读书活动书目;
最近的就是入选2021全国家庭亲子阅读红色经典书目。
高:您刚才说第一辑出版于2019年,那您可以给我介绍一下第一辑里都具体有哪几位科学家吗?又分别是些什么样的故事?
唐:第一辑一共有8位科学家,每本书具体讲的是什么其实从书名上大家就能猜出来,我给大家念一念哈,大家看一看: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袁隆平的故事》;
《折纸飞机的男孩——钱学森的故事》;
《第191号的发现——屠呦呦的故事》;
《植物的好朋友——吴征镒的故事》;
《中国第一代航天人——梁思礼的故事》;
《揭开黄土的奥秘——刘东生的故事》;
还有《为大自然写日记——竺可桢的故事》和《中国的“居里夫人”——何泽慧的故事》,这两本都是由我来创作的。
高:我们都知道绘本的篇幅有限,这些科学家的故事不可能全都写进去,是不是创作的时候也挺不容易的?
唐:是的,我们在创作的时候,必须从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中,挑选最适合写进绘本的内容,需要孩子能读得懂、又有趣味,同时很典型的内容,确实不容易,我记得当时写何泽慧的故事时改了至少于有5遍。
高:那这套书适合多大的孩子阅读呢?
唐:理论上说,绘本应该是更适合低龄段的孩子阅读,但我们这套书比较特殊,因为是人物传记绘本,里面也涵盖了不少科学知识,用到了很多科学术语,同时也牵扯很多历史背景,所以我们这套书的年龄段会高一点。
这个我在线下分享时有很深刻的体会,就是我去山区给孩子讲课,讲的就是竺可桢这本,对比下来发现,1-2年级的孩子听故事时很认真,但在深入了解背后的故事时就坐不住了,但3年级以上的孩子就可以很好的互动。
所以我认为我们这套书更适合8岁以上的孩子自主阅读。
不过并不是说低龄段的孩子就不适合,只是低龄段的孩子需要父母引导和共读比较好。
高:那么下面我们就请唐老师来给我们讲讲没有写进去的其他的故事吧。就先从竺可桢开始吧。
唐:竺可桢出生于1890年,他的小名叫“阿熊”,是家里的老小,上面有2个哥哥和3个姐姐。竺可桢家其实时代都是农民,后来因为种地活不下去了他的父亲才去镇上开了间米行。但开米行也是天天跟农民打交道,所以竺可桢跟农民的感情非常深厚,尤其是看到农民常年愁眉苦脸、日子过得很苦,他的内心是触动非常大的。后来他去留学,最初选的专业就是农业,但他发现那时美国的农业已经实现自动化和产品化了,学成后回国不实用,就转学了跟农业密切相关的气象学。
回国后竺可桢先是当了10年老师,之后被任命为气象研究所的所长。他在留学期间就意识到中国应该拿回自己的气象主权,而这个心愿在1930年终于实现了。
高:有没有什么读者互动的故事可以分享的?
唐:有一次编辑转来一位小读者的疑问,就是关于竺可桢这本书的。说是语文课本里说“水滴石穿”的故事是妈妈给竺可桢讲的,为什么这里说的是爸爸给竺可桢讲的。我的答复是这样的:通过读竺可桢的传记可以发现,大多时候是父亲在教竺可桢认字、学习,比如通过路边店铺的牌匾认字,所以我认为应该是爸爸讲述这个故事的可能性更高。
听到这样的反馈其实我很高兴的,说明我们的孩子阅读非常认真,而且有自己的思考,不是人云亦云。
高:那接下来我们就来说一下您创作的第二位科学家吧,王大珩的故事。
唐:好的。在讲王大珩的故事之前,我也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第二辑“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都有哪几本,之前还没有讲过。
第二辑也有8位科学家,我给大家念一念:
《点亮原子梦——钱三强的故事》;
《生命天使——林巧稚的故事 》;
《吃百家饭的孩子与中国核潜艇——彭士禄的故事》;
《冰川上的勇士——施雅风的故事》;
《稀土世界的摘星人——徐光宪的故事》;
《一颗糖丸的奥秘——顾方舟的故事》;
《设计中国人自己的飞机——顾诵芬的故事》;
还有《“珩”星绽放光芒——王大珩的故事》,这本是我创作的。
创作王大珩的故事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就是他甘当绿叶,做任何选择都是基于国家的需要。
王大珩在本科毕业以后,适逢战乱,他选择了“核物理”作为自己的有研究生方向,因为想救国。但因为战争学业中断了,他进入南京弹道研究所工作,这里的工作让他意识到国家需要强大自己的军事力量。所以后来当他考取“庚款留学”时,他就选择了光学专业,就是希望可以为发展国家军事贡献力量。研究生毕业后,他考取了博士,学的是玻璃技术,因为当时是二战时期,光学玻璃在战争中非常重要,而中国没有。之后,他又放弃了博士学位,进入一家玻璃公司做物理实验师,为的也是学习研发光学玻璃。
可惜当时英国公司不信任外国人,所以王大珩是进不去生产车间的,他就自己想办法做实验,分析。那个阶段,他大约进行了300埚玻璃熔炼实验,都是自己捣碎玻璃来做的,非常辛苦。
高:300埚,真的是很不容易。您刚才也提到说他“甘当绿叶”,可以给我们具体讲一讲吗?
唐:对。
我们都知道“两弹一星勋章”,王大珩就是获得者之一。有人就很奇怪,王大珩为什么得这个勋章?这里我给大家打个比方大家可能就更清晰了。
如果说武器的目标是击中敌人,那么光学仪器就等于武器上的眼睛,有了眼睛武器才能看清目标。所以大家说王大珩配不配的上“两弹一星勋章”?这一点是不容非议的。
其实王大珩如果在光学领域做更多研究,可能他的成就会更加引人注目。可是他考虑的却是全局,所以他甘愿给两弹一星的研发做绿叶。
高:接下来我们就来聊一聊唐老师创作的另外一本——何泽慧的故事。据我说知,何泽慧先生是唐老师的偶像,就请唐老师来给我们讲一讲吧。
唐:我等这一趴都等好久了,哈哈。
是的,何泽慧先生是我非常敬佩的人,是我的偶像,因为我从她身上看到了独立女性真正的样子。
何泽慧是名副其实的富家小姐。她父母的家族都是名门望族,都出过无数进士举人,甚至状元探花。她的父亲何澄跟着孙中山先生革命,辛亥革命后回到了妻子老家苏州定居,卖掉北京的老房子买下了苏州的网师园,而且他自己还收藏了很多名贵书画和文物。她的母亲那边就得说她的外婆,名叫王谢长达,外婆有一个外号叫“王老虎”,谁家有不平等的事都要管一管,当地习惯欺压女性的乡绅都很怕她。外婆为争取女性权利做了很多事,比如宣传裹小脚的危害,建立女子学校等。外婆建立的女子学校叫“振华女校”,后来改名、合并,也就是现在的苏州第十中学,这个中学里有个泽慧楼。
我发现写这个科学家传记绘本后,出去旅游还多了很多打卡地。
高:哈哈,是啊,比如这个苏州第十中学泽慧楼。
唐:还有刚说的网师园,后来何泽慧和兄弟姐妹把它捐给了国家,另外还有前面写王大珩有一个长春光学科技馆。
何泽慧先生家境这么富裕,她却一生简朴,这跟她父母的教育分不开的。她的父亲就说过:必须要勤俭自立,不能把父母的遗产当做享乐的资本。
何泽慧也是这么做的。她的工作服一穿就是十几年,袖口都磨破了,有些破的地方就打补丁。书包也是一背十几年,拉链的拉环坏了就用易拉罐的环替代。手表用了30多年。
就说这个衣服上的补丁的事,还引起过误会。有一次,何泽慧和丈夫钱三强到西单菜市场买冬笋,当时西单菜市场是北京供应最全的菜市场,她一个个挑选时,售货员就上下打量她,说:“老太太,你看清楚价钱,不要看错价格牌上的小数点。”就是因为她实在是穿着太简朴了。
高:这里有件趣事跟大家分享,就是这些科学家好像互相都认识,唐老师可以给我们讲讲吗?
唐:这个事确实很有趣,也是我写了这么多个科学家发现的,他们都是一个朋友圈里的。何泽慧和王大珩是1932年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同班同学,钱三强是何泽慧的丈夫,也是他们的同班同学,竺可桢跟王大珩的父亲,天文学家王应伟是忘年交。这真是高端朋友圈。
高:我们的节目也快结束了,我们知道唐老师也一直在做阅读推广,可以给我们讲讲现在亲子阅读的情况,以及如何进行亲子阅读吗?
唐:我觉得现在父母们对孩子的阅读都已经重视起来了,这一点特别好。我个人认为,亲子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教孩子认字、学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同时促进亲子关系。所以父母们每天抽一点时间给孩子读读书,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
一小时的时间过得飞快,还有好多关于科学家的故事没有聊完,节目就接近了尾声。每次跟大家分享科学家的故事,糖朵朵总是非常激动,也非常开心。
她说:创作科学家的故事让我备受感动和震撼,我希望可以让更多人知道我们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了解国家的苦难历史,学习科学家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领域中去,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
近期,糖朵朵还将带着自己的海洋科普原创及翻译绘本继续上节目跟大家分享。用故事向大家传递科学知识,是她一直在做的事,她也将一直做下去。









